阅读手机报时,其推荐蒋勋的《孤独六讲》,顿时记起,“毕业即失业”期间,因经历了某些事,一根筋研究“孤独”苦求答案,遍寻群书,其中一本就是《孤独六讲》。紧接着,就业了,业务缠身,《孤独六讲》只能偶尔看几页。不久,碰上了贼,《孤独六讲》受电脑牵累丢了。看到手机报的推荐,恍若逢了故人,立刻网上搜寻,从头至尾一口气将书读了。
大学期间,社会心理学课上,老师着重强调,孤独不等于寂寞——孤独是一种状态,寂寞则是一种心绪。并举例说,例如打坐的佛陀是孤独的,但不寂寞,因为有佛法相伴;酒吧里熙熙攘攘的人群,是不孤独,但是寂寞了,因为多去买醉求欢。从此,同学们不再耻于说自己孤独,小部分人甚至以孤独为荣,整天独来独往,侠客似的。有个家伙,老是拿国家奖学金,不只同学连老师都以略带戏谑的口吻尊称他为独孤求败。
《孤独六讲》指出,“孤独没有什么不好。使孤独变得不好,是因为你害怕孤独。”我想说,人一旦害怕孤独,一旦汲汲营营于火热的群体,不仅本人是危险的,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危险的。个人是危险的,因为个人将陷入停滞进而腐朽;社会是危险的,因为社会将走向单调从而僵化。大千世界,精彩纷呈,不同的颜色即是不同的孤独。和而不同,说的也是一种孤独。
从哲学上说,人即孤独,人被注定是孤独的。人总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,且必须是孤独处理的困境,无论谁都帮不了。战胜困境,人就前进;屈服困境,人就倒退。因此,尼采说,那打不倒我的,将使我更强大。仅以表达为例,语言文字为我们正常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但仅仅是正常沟通。超越正常沟通之外,某丝莫名的心绪、某时奇美的景观、某种心灵的震撼,这些都是语言文字所不及的,故有词不达意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在其他方面,例如思维,人也是孤独的。
孤独不仅无害,反而有益,它是发现的基石,是创造的铁砧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困即孤独。“穷则思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穷与变之间,需要孤独作桥连通。因为孤独,故有《离骚》,故有超人哲学,故有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与解答。反观当下,社会缺乏创造力,与缺少特立独行的孤独不无关系。
付出决定收获,播种影响人生。一天24小时,除去生理需要和工作需要耗费的,能够剩余4小时的人不多。剩余的时间如何使用,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因为长久的积累与无尽的荒废判若云泥。孤独的人,将空闲留给自己,专研一技之长或培养一种喜好,最终成就了自我;繁忙的人,连别人的空闲都霸占了,缘木求鱼地企图以寂寞化解寂寞最终却是越化解越寂寞,结果荒废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。
孤独没有什么不好,请在孤独中与天地精神往来,静思社会发展,自省个人言行。